丑盲,比文盲更可怕

丑盲,比文盲更可怕
这几年,经常听到一句话:“文盲不可怕,美盲才可怕。”
当你对美毫无认知时,当然很可怕。但还有一种更可怕的是,对丑没有自知。比文盲美盲更可怕的,是丑盲。
丑盲,比文盲更可怕

没有了分寸感,就会丑而不自知

前阵子,朋友家装修了新房,请大伙过去坐坐。一进门,便看到天花板上的水晶灯和两根欧式大立柱。客厅的桌椅却是中式的红木沙发,墙上挂了一幅中国山水画。屋里其他地方均贴着繁复的花纹墙纸,唯有餐厅是一面凯旋门的背景墙。
朋友解释说,房子总体是当下最流行的简欧式风格,但因为自己也喜爱中式家具,才有了这样“中西结合”的感觉。大家纷纷笑着吐嘈这像网络上说的“爸妈的审美”,有点丑。
 
且不论“爸妈的审美”是如何,其实中国人的审美常常让我们自己困惑。走在大街上,店铺的招牌都是怎么大怎么耀眼怎么来,隔着老远就是占满你眼球的大红大绿,或是在黑夜中一闪一闪的七彩灯饰。学生们穿的校服几乎没变过,也看不出男女差别。还有小孩子们玩的摇摇车,都长得有点魔幻主义。就连影视剧的构图色彩,也是色不惊人死不休。
丑盲,比文盲更可怕
审美本无对错,但总有一定的高低之分。大红大绿的色彩并非不好,而是搭配中那一点微妙的分寸感,就是审美。
以前中国的审美巅峰当属宋朝,但随着时代的变迁,今天的我们似乎把原先的审美观遗失了,于是着急地往外看,人家有什么好看的就拿来学,却不管不顾是否能水土相服。于是,常常听到欧式、美式、韩系,日系,却很少有人能说得出什么是中系风格,才会出现朋友装修家那样“中西结合”的风格,其实是一种拧巴又尴尬的审美。
失去那一点分寸感的我们,就像失去了审美的那条基准线,有时候就会丑而不自知,这是比美盲更可怕的事。
丑盲,比文盲更可怕

失去了羞耻感,就会不知丑

 
最近发生了一件事,有个孕妇和老公在一家麻辣烫的店里吃饭时,遇到一个四岁小男孩跑进来拿筷子时,不小心掀起了软门帘并打到她身上。
结果,当小孩拿了筷子往外跑时,孕妇便伸出了一只脚,把小孩绊倒在地上。之后,当孩子的母亲想沟通时,孕妇却说自己肚子疼,叫了车就走了。所幸,孩子并无大碍,但这位孕妇的做法让人心寒。
以前经常听到熊孩子怎么惹人生气,要怎么治熊孩子,但这样的熊大人更让人害怕。如果说熊孩子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自我系统,不知美丑礼义,那么熊大人就是已经建立了一套系统,而那套系统里缺失了廉耻心。
丑盲,比文盲更可怕
 
有句俗话是:“最美不过人心,最丑不过人心。”知乎上有个题主讲到自己从小家境贫寒,但哥哥学业突出,高考那年考了第一名。当老师的亲戚说可以填表保送去好学校,结果等到发榜那天却没有哥哥的名字。他们问起时,亲戚只是淡淡地说忘记帮忙交表了。而这个亲戚之所以这么做,并非和他们家有什么深仇大怨,只因心胸不够开阔,见不得他们家太好,有了一点嫉妒心。
有些丑,能够一眼看出。而人心的丑,往往披着衣冠楚楚的外衣。为了报复去绊倒小孩的孕妇,因为顾客投诉了自己就泼热水的服务员,为了赚多点钱勒索前夫导致对方自杀的人……也许换一个场景,他们会是另外的人。但在某个时刻,人心的戾气却很重。
 
如果多一点羞耻感,就会明白那样做真的很丑。人心的丑,不仅仅是不够美,还有不知何为丑,何为羞耻。
丑盲,比文盲更可怕

对丑不自知,对美更无力

 
美学大家朱光潜曾说过,美的本质问题不是孤立的,它不仅仅是美学领域的,还包括了精神思想层面的。
人活于世,无非是寻求更好更美的生活。可是,如果我们连丑都不自知,如何谈论美?
丑盲,比文盲更可怕
▲ 吴冠中画作
视觉上的美,也许很多人会说我自己看着开心就好。但今天可怕的是,我们失去了属于中国的美的那条线,那已经不是个人舒不舒服的问题了。也许,我们需要多回头看看,为何国画里的留白总让人浮想联翩,为何中国汉字的躲让更有韵律感,为何瓷器里那份羞涩的青总能让人一下子有了亲近感?
找回遗失的中国之美,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美与丑之间的线,寻回审美里那一点分寸感。
丑盲,比文盲更可怕
丑盲,比文盲更可怕
内心里的美,也许那更关乎的是人心的修养。也许人之初,性非本善,终其一生,我们的努力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得像个人。作家梁晓声曾说:“文化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,无需提醒的自觉,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,为别人着想的善良。”多问问自己,多换个角度思考,多一点同理心,人心就不会有那么多可怕的时候。

对自我多加以审视,我们才有可能不失去羞耻心,才有可能做个向善向美的人。

丑盲比美盲更可怕

因为失去对丑的自知

是失去辨别美丑的能力

失去甄别善恶的能力

愿你能多感受中国之美

多体会人心之善

做一个知丑之人

才能更好地寻美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