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极简,才是最高级的活法 2019年9月3日 作者 霜天 物道君语:一砂一石一世界。如果用一个字形容秋天,恐怕“枯”最适合不过了。但在东方禅寺里,有一种“永不枯萎”的庭园。在大德寺大仙书院庭园一角,会看到一帘瀑布。 水从庭园深处最高大的立石泻下,随山的走势,瀑流被截成三段,一段比一段开阔壮丽;离开山涧、拐过石桥,水上多了宝船往来点点岛屿间。回过神来看,所谓瀑布湍流不过是白砂上划了些线条,那些高山悬崖也只是一块立石,这种庭院叫做“枯山水”。 禅僧觉得再壮丽的山水,我们也不可能据为己有。所以他们用砂石模仿山水,构造出了一个极简的精神世界。一砂一石,心有山水。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,会在小小的水泥格子里,春养水仙夏种荷、秋等桂花冬赏梅,撸不起猫也会买个小鱼缸养养龟。但是花开不过一季便凋零,宠物也只能陪在我们身边十几年。禅僧的心思似乎比我们更柔软,看不得生命的逝去,所以想到用常绿树、苔藓、砂砾等,“静止”、“不变”的元素来造园。枯山水庭园是僧人坐禅冥想的场所,里面没有了花朵这样充满情绪的植物,有的只是素朴的砂石,生命中自然就少了疑惑、脆弱和唏嘘。作庭僧不戒说:造枯山水像写科幻小说,从一无所有构思出人皆向往的异想时空。学园林设计时跟着师父游走过不少大山大水,每一个地方他都想放进自己的作品里。所以每次在构思草图的时候,他在一面白墙前打坐,回忆在贡嘎山缺氧的快感、回忆比睿山的瀑布压在肩膀的重量,然后一点点地作舍弃,最后只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回忆。当他再睁开眼再看白墙时,山有了大概的形状,水也有了模糊的线条。他便用宁静至枯寂的白砂描绘出一种永恒,不管刮风下雨、四季如何变幻,庭园始终不变。刹那的光辉不代表永恒,但平凡可以,无数个平凡的瞬间加起来便是一辈子。精神的极简,是拨开繁华后镜子前的自己,那个无比真实、平凡的你。越来越多人喜欢通过旅游暂时逃离生活。但心不静、满是挂碍的人去哪都是障碍。冰岛太冷、撒哈拉太热…即便走遍天涯海角,内心也还是无处安放,到头来只是换了个地方吃饭睡觉罢了。有句话说得好,“山水没有特质,特质在于人心。”枯山水舍花、舍水,通过不断的舍弃来表达澄澈的内心。舍弃其实也是一种表达,它把美的东西藏起来,留给观者更多的想象。如何看懂一幅枯山水?首先不能踏入庭院,而是在廊亭静观全貌。先要找最高大那块立石,那是水流之源。深山幽谷中落下一滴滴雨水,涓流汇聚、顺山而下成了小溪,小溪边川河时会撞出漩涡,川河继续延展便成了海。龙安寺方丈庭的枯山水有一点妙:15块立石点缀在白砂上,但无论站在哪个位置,永远只能看到其中的14块。这是作庭师故意给看客留下的“不圆满”。精神的极简,就是要学会放下,有舍才有得,不圆满的生活才有所期。 在东福寺龙吟庭,同一处枯山水,不同人竟看出天与海的差别。看海的人说:砂上净是波纹,眼前海波涛汹涌。看天的人说:白砂是青天、黑砂是云团,一遇风云化成龙。可在经验老道的作庭师心里,面对枯山水是需要勇气的,因为每一个人面对它,看见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欲望。所以每天清晨,僧人们都会用耙子在砂上绘出纹理。然后踏入白砂上,开始直面内心、作自我反省。砂纹反映禅师的修为。用佛家一句俗谚说就是:“毒蛇饮水水成毒,奶牛饮水水成乳。”就像我们平时看周围的世界,当你愿意相信美好,世界包罗万象;若处处带着成见,到哪都只会看到枯水假山一般无聊的世界。枯山水就是这般,站在它面前,时间会凝固在一瞬, 一花一世界,一木一浮生。或许每个人心中对枯山水的体会都不一样,但是宁静放松的感受,会留在每个人的脑海里。真正生活的智者,总能在简单的事物中有所明悟。他们深知唯有断离苦恼贪念, 方能无穷妄欲心自在,语默动静以自然。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,活得简单点,足矣!